假肢资讯

智能手臂假肢还原手部技能,帮助更多残疾人士实现再就业

字号+ 作者:51假肢邦站长 来源:未知 2017-08-18 09:25 我要评论( )

假肢产品的使用有两个备受关注的痛点。一个是它的使用寿命普遍不长,另外一个是神经传感器对神经控制灵敏度不高的问题。

为儿童设计的智能手臂“悟空”

 

商报讯 (见习记者 陈伟彬) 对于肢体残疾人来说,假肢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项必需品。倘若能拥有一只像常人一样“灵活自如”的手臂,无疑是他们生命里最大的渴望。近日,在复星同浩、复星保险模块和微链共同举办的2017星未来Procteching全球创新大会暨创业大赛上,有一个项目是专门针对国内残疾人群体,按照职业类型的不同而设计的智能假肢产品。这位设计智能手臂的年轻创业者一举拿下了杭州赛区大健康专场的冠军,成为当天大赛上最闪耀的一颗“创业新星”。

这款智能手臂集合了最先进的人工智能、神经控制、薄膜压力传感器、霍尔传感器和仿生皮肤等一系列高精尖技术,特别之处在于利用了神经控制技术,可以还原残疾人在受伤以前双手的劳动技能。如有为在意外事故中截肢的白领群体所设计的“键盘手”,为因工受伤的建筑工人或机器流水线上工人设计的“工具手”;还有一部分是为残疾儿童在不同成长阶段设计的可调节的“学习手”等等。

项目负责人张圣良告诉记者,他们做的这款智能假肢产品,不仅是用来满足残疾人士日常生活起居的基本需求,更致力于开发最实用的技术功能,希望能推动残疾人再就业。他说:“残疾人只有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才能慢慢消除他们内心的自卑感。”  

带着“科技济世”情怀回国创业

毕业于同济大学的张圣良是一位颇富科技情怀的90后。2015年本科毕业后的他去了伦敦大学学习创新创业工程专业,期间他认识了一位失去左手的欧盟医疗器械领域专家,并与他结成师徒。

2015年在研究机器人假肢时,张圣良了解到,国外的假肢产品由于高昂的价格和技术的垄断,无法飞入寻常中国百姓家,惠及更多的肢体残疾人群体。而国内生产的假肢虽然价格相对低廉,但由于技术壁垒和市场竞争小,存在功能单一、非常笨重、使用寿命短等缺点。张圣良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国内更多残疾人士。于是,他组建起了自己的创业团队。

张圣良最先找到的,是同在欧洲留学的同济大学校友,他们是德国布伦瑞克大学的马瑜良和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李子沐。团队一起开启了对神经控制技术和机器人假肢的研究工作,并研发出了符合中国人消费能力和需求的智能手臂假肢。

带着一份“科技济世”的情怀,2016年12月,张圣良选择将他的团队带回到国内。他说:“如果我们的团队在欧洲进行产业化进程,受制于欧洲昂贵的产业环境,国内的残疾人面对昂贵的价格就只能‘望洋兴叹’了,而这恰恰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

针对残疾儿童,张圣良团队不仅可以提供全色系的仿生皮肤,还设计了一系列以科技和神话英雄为主题的产品。比如有以“齐天大圣”和“七仙女”命名的设计,也有雕饰了麒麟、飞龙、祥云、瑞兽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纹路形象等,这些都是为了让残疾儿童实现他们内心的“超级英雄梦”。而对于成年残疾人,则设计出更接近于人体手臂颜色的仿生皮肤来便于他们生活和工作。

解决国内假肢产品两大痛点

回国半年多以来,张圣良已经在国内完成了产品上游零部件供应商的搭建,也具备了产品整体装配进入正式投产的基本条件。同时,由于采用新的装配方式,产品的生产成本得到了控制,他们力争把国产假肢的价格控制在万元以下,实现对标百万级的国际假肢的质量。

当被问及这款产品的弊端时,张圣良告诉记者,假肢产品的使用有两个备受关注的痛点。一个是它的使用寿命普遍不长,另外一个是神经传感器对神经控制灵敏度不高的问题。针对这些弊端,张圣良团队为此特别研发出了新型的柔性材料,不仅韧性高,还极大地延长了寿命。与此同时,他们还自主设计了神经传感器,以此来提高对神经控制的灵敏度。

据张圣良介绍,产品在正式上市之前需要获得省级审批的2类医疗器械资质,而他预计在2018年1月份启动假肢项目的2类医疗器械证申请,并在1年到1年半左右的时间获得审批。在此期间,张圣良的智能假肢项目将从华东、华中、华西、华南地区依次展开预临床试验和市场铺垫。
 

来源:每日商报·第A16版·创业

微信平台那么多,多我一个不算多,赶快关注我们吧。我们是假肢行业内最专业,微信内容最丰富,更新频率最高的微信公众平台。发送给更多残疾人朋友,一起关注我们,一起成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