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关于肢体残疾人消除自卑心理的几点探讨

字号+ 作者:51假肢邦站长 来源:未知 2017-05-19 11:58 我要评论( )

残疾人因为自身生理上的缺陷,某些方面的能力就会落后于别人。当他们看到别人成功后的快乐,他们就会更深地陷入失败的痛楚。多次失败体验的积累,也就使他们丧失了勇气和信心,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从而丧失勇气和信心。

自卑是人的一种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心灰意冷的复杂的消极意识。自卑的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处处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悲观失望,经常为自己的不行动寻找合理的理由,从而又陷于怠惰和无所事事。因而,自卑心理是个人前进的巨大阻碍。许多残疾人敏感多疑、封闭孤独,不愿面对现实,不敢承受挫折,有很强的自卑心理。他们受自身生理缺陷的限制,生活极其不便,如果再让自卑的阴影紧紧跟随,那么他们就更谈不上什么发展或成功了。因此,可以说,残疾人事业要有所发展,残疾人要取得成功以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状况,就必须消除自卑。而要消除自卑,又有必要先弄清楚自卑产生的根源。

 

那么造成残疾人自卑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缺乏成功的体验。每个人都有自我意识,都需要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希望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能够成功并为成功而自豪,为失败而感到羞愧。残疾人因为自身生理上的缺陷,某些方面的能力就会落后于别人。当他们看到别人成功后的快乐,他们就会更深地陷入失败的痛楚。多次失败体验的积累,也就使他们丧失了勇气和信心,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从而丧失勇气和信心。

 

二、家庭对残疾人的错误态度。可以说,许多残疾人的自卑心理跟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些父母对残疾子女、家庭成员对残疾兄弟姐妹、或是夫妻一方对残疾配偶缺乏信心,视其为负担,认为他们的缺陷惹人讨厌,对残疾人缺乏公正的评价,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残疾人也认为自己的残疾是一件悲哀的、对不起人的事情,于是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他们软弱、胆怯的性格;另一些人对家庭中的残疾人又恰恰相反,他们把残疾人特别是残疾孩子的生理缺陷视为自己的过错,对残疾人怀有负疚心理,或是认为残疾人很可怜,所以事事包办、代替,这就造成了残疾人依赖性强,交往能力差而害怕与人交往;更有一些人不能正视现实,认为家中有个残疾人是件很没面子的事情,因而不与残疾人交流,甚至将残疾人禁锢在家里以躲避别人的讥笑,人为地让残疾人失去了与人交往锻炼的机会,让残疾人越来越封闭、越来越孤独。 

 

三、社会的冷漠与歧视。残疾人在性格上本来就比正常人脆弱、敏感、多疑,而在交往中,难免会遭到一些嘲笑,甚至是捉弄和欺负,这种现象在残疾儿童身边容易发生,孩子幼小的心灵不堪忍受他人的冷嘲热讽,因此有过这种体验的孩子一般不敢与人交往。对于成年残疾人来说,社会的冷漠与歧视是造成他们自卑的最大原因。虽然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嘲笑残疾人或是欺辱残疾人的现象已经很少见,但是歧视与冷漠却依旧普遍。在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上,很多企事业单位从本质上来说并非睢不起残疾人,但在用人却对残疾人关上了大门;在教育方面,能适合残疾人就读的学校并不普及,让很多残疾人失去了受教育的权利,甚至于很多大、中专都不录用残疾学生。残疾人文化、科技素质提不上去,就更没有能力与正常人竞争,从而又加深了他们的自卑;在社会生活中,能让残疾人参加的活动少而又少,残疾人缺乏交流的平台,心中郁积的烦恼无处发泄和倾诉,只能让自己陷进封闭孤独的世界……社会对残疾人越是忽略、漠视,残疾人就越没有能力参与社会,所谓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只能沦为一句空话,拖在他们身后的就只能是一道道长长的自卑的阴影。

 

既然残疾人自卑心理的形成跟自身、家庭、社会有着必然的联系,那么我们就必须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残疾人消除自卑心理的方法。

 一、社会应该做的

(一)改善环境,给与真爱。社会是大环境,社会的先

进思想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因此,我们应该广泛地宣传人道主义思想,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尊重、理解和帮助残疾人,大力发展福利事业,帮助残疾人就业。只有让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享有劳动的权利,能为社会创造财富,残疾人才会觉得自己的生活是有意义的,也才能逐渐消除自卑心理,不断取得进步,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

 (二)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应该说,残疾人这一群体

的整体素质并不高,但这一点并不能由残疾人自己来承担责任。特殊教育学校、特殊设施的缺乏都让许多残疾人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更何况许多残疾家庭家境贫寒,更无力承担昂贵的教育费用,相当多的高校对残疾学生关上大门。残疾人从实质意义上无法享受教育的权利,自然也无法提高自己的素质,与正常人相比,肯定没有竞争能力。屡次的失败后残疾人能不自卑吗?

 (三)开展活动,促进交流。社会应提供残疾人的交流

平台,让残疾人有与人交往的机会,才不至于陷入孤独与自我封闭之中。残疾人社区、丰富多彩的残疾人文体活动、职业技能等比赛,都可以让残疾人相互交流与鼓励。成功残疾人士所起到的榜样作用,是残疾人增强自信的良好动力。

 

 二、家庭应该做的

(一)真诚关爱,以乐观、正确的态度看待残疾人,让

残疾人意识到有亲人在爱他,支持他,让残疾人知道接受别人的帮助也是勇气的表现,同时也让残疾人知道,家人需要他,被人重视与需要是个人价值的体现,这样能让残疾人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能很好地增强残疾人的自信心。

 (二)发掘潜力,培养残疾人的自信心。作为家人,与

残疾人的接触较多。因而应该善于发现残疾人的优势并加以培养。比如说,耳朵听不见了,但也许对色彩很敏感,可以画画;眼睛看不见了,但也许有着音乐上的天赋;腿不方便了,但也许歌唱得很好。上帝有时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也许又打开了另一扇门。让残疾人在优势方面获取成就感,增加愉悦的情绪体验,就会逐渐树立起自信心。

 (三)帮助残疾人树立正确的评判观,正视生理缺陷,

学会自我肯定。有残疾人的家庭,家人应正确对待残疾人的残疾,既不视残疾人为累赘,也不刻意把残疾人当作处处需要照顾的对象。要引导残疾人坦然面对自己的残疾,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从而培养残疾人的自信心。

 

三、“解铃还需系铃人”,要消除残疾人的自卑心理,关键还得靠残疾人自己。

美国残疾人艾德.罗伯茨十四岁时感染小儿麻痹,颈部以下瘫痪,坐在轮椅上,只能依靠一个呼吸设备维持生命。但他在二十岁时终于认识到自怨自艾于事无补,他开始不间断地教育和影响大众,十五年坚持不懈,社会终于注意到残疾人的权利。今天的无障碍设施、残疾人参与社会管理等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他当时的努力。残疾人要想超越自我,让自身得到发展必须消除自卑心理。

 

对于残疾人来说,可以考虑从以下几点来消除自卑:

 

一、扔掉身心缺陷的包袱。残疾不能用“有色眼镜”看自己,更不能用“有色眼镜”看别人。残疾人不要想到“我是残疾人,我什么也做不了,我只能需要别人的帮助”,首先就否定自己,就没有努力的动力,做事肯定做不好。也不要认为别人都看不起自己,都歧视残疾人,不愿请求别人的帮助而把自己孤立起来。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不把自己跟别人从整体上进行比较,要从某方面比,在比较中比出信心。

 

二、积极行动,从小目标做起。空想与怨天尤人于事无补。认识到自己的自卑,就去承认它的存在,并用行动来弥补。把大目标分成小目标,不要立即强制去做,先从容易处入手,获得自信后,再做较为复杂的事,以便一步一步去实现。

 

三、抛弃太强的荣誉感。一般说来,自卑心理太强的人往往会有过高的自尊,他们的心理包袱太大,怕失败了更被别人睢不起,无法轻装上阵。太强的荣誉感一方面会促使人去努力奋斗,可是一旦失败,会陷入深深的失望之中,内心所承受的打击更大。残疾人在做某一件事时,不要过份强调成功,丢掉虚荣心,参与就是最好。

 

四、力所能及地去帮助别人。残疾人不应该只是等待别人的帮助,自己主动帮助别人,在助人中得到对自己价值的认同,享受助人的快乐。

 

五、报一颗感恩之心。感恩是生活中的智慧。伟大的残疾科学家霍金说:“我的一根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身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和我爱着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精彩导读